:::

【109年 應用案例】 AI冷鏈運輸斷鏈預警系統 降低冷藏產品失溫比例、提升產品價值!

產地直送尚青的蔬果,溫度控制是關鍵

蔬果新鮮保存,是農作物產銷模式重要之一環,如何提升蔬果新鮮保存效率、整合冷鏈運送管理,是農企業極需面對的課題。台灣農地小且分散,如何在農地採收後即進入冷鏈運送,嚴格管控溫度是保有新鮮的關鍵問題。

冷藏商品失溫損壞、冷鏈運輸斷鏈問題屢見不顯

蔬果供應商近年生產之產品受到市場高度青睞,不僅在連鎖超市銷售屢創新高,對於進軍更高層級的消費市場亦不遺餘力,且近期取得麥當勞、好市多、台塑牛排等生鮮蔬菜的供應通路,也因新高端供貨市場之需要,之前未被重視的公司自有冷鏈運送系統開始浮現諸多問題,也被要求必須積極進行改善及加強冷鏈儲存、運送之效能問題。

導入更多物聯網及AI架構與功能

此「AI冷鏈運輸斷鏈預警系統」以物聯網及AI技術協助蔬果供應商進行冷鏈系統分析,特別是人員管理及因人員決策失當所導致之資源浪費或生鮮商品損壞。

藉由Beacon系統建置得以AI分析冷藏貨品於公司內外之移動路徑、人員需求管理等,並進行數據分析,並以類神經網路學習「冷藏貨品自入庫後之移動路徑」、「處理人員關連」及「產品售出品質」等項目,透過AI學習結果解決並提升「公司內部人員理貨品質」、「外部冷藏車服務品質」及建立「產品品質監測及預警」之功能,達到一兼三顧的良好成效!

物聯網感測器資料蒐集

依據蔬果供應商各冷藏空間之不同需求,設定溫度或濕度異常告警,當參數發生異常時,被授權者APP會以推播方式提醒使用者並告知相關處理SOP,對於更急迫之問題還可設定簡訊推播服務,通知未被授權安裝APP監視人員緊急處理程序,避免損失擴大。

溫濕度感測器配置於冷藏空間

▲溫濕度感測器配置於冷藏空間

冷藏庫雲端監視系統APP畫面

▲冷藏庫雲端監視系統APP畫面

為確保生鮮蔬果運送過程中溫度未被破壞,也確保進出冷藏室時間差以保證產品品質,並確保商品於正確時間送達正確地點,「Beacon溫度、濕度監測系統」能依據現場條件自動調整Beacon訊號發送間隔時間(自5秒鐘至5分鐘),且電力能維持至少1年,而溫度、濕度蒐集設備則可應用到非AI功能之冷鏈追蹤記錄系統,並藉手機APP便能獨立偵測、蒐集並進行運輸過程冷鏈溫濕度追蹤,著實大大提升運送過程控管的便利性!

Beacon溫度偵測設備安裝1

▲Beacon溫度偵測設備安裝1

Beacon溫度偵測設備安裝2

▲Beacon溫度偵測設備安裝2

運送行為資料蒐集

此次合作的蔬果供應商其冷鏈監測項目,包含:位於集貨廠內之真空高速降溫冷卻機(可將貨品快速降溫至0℃~3℃)及12個冷藏庫、理貨場的堆高機工作環境溫度大約20℃~25℃,停留時間不超過20分鐘,運送車輛上車前車輛裝載空間溫度約0℃等,這些條件理論上都可符合整體冷鏈需求,但實際運作上卻出現相當多狀況。

此次合作除落實冷鏈運輸及管理細節,同時確保產品運送品質,萬一在運送過程品質發生問題,也能在第一時間透過系統得知貨品狀況,若「貨品已經損壞」則立即退回不要出貨給客戶,若是「成為高風險貨品」(可能保鮮期變短,則立即做成便當或特價促銷處理),若是「安全抵達」則可以追蹤整體運輸溫度變化及批次貨品品質確認,同時對於送錯目的地貨品之狀況也能夠立即追蹤處理,避免交易糾紛,有效降低冷藏產品的失溫耗損比例!

Beacon訊號偵測設備安裝

▲Beacon訊號偵測設備安裝

AI建模進行冷鏈風險分析評估

導入AI建模分析後之成果可有效監視每一批冷鏈商品運送過程之品質,同時提供合作企業最真實的冷鏈品質回饋,管理階層對於每日大量之儲存、運輸貨品一目瞭然,同時,系統在人員還沒得知產品因為溫度變化而導致品質改變前,便可立即主動示警,有效減少商品損壞可能。

系統管理後台介面

▲系統管理後台介面

導入AI及物聯網能量後,大幅提升90%以上附加價值

一、冷藏商品失溫損壞比例降低62%

以蔬果供應商108年3至6月之牛番茄產品損壞率21%做為產品損壞之依據,本計畫系統建立後,冷藏商品因溫度變化品質受損之數量,較安裝AI冷鏈監測系統後之108年7至10月牛番茄商品損傷比例可降低至87%。

二、提升產品價值30%

以蔬果供應商108年3-6月之牛番茄產品銷售額12,464,175元做為提升產品價值之依據,以物聯網加值AI功能後之冷鏈管理系統價值,較只使用溫度記錄裝置管理系統之價值,108年7至10月牛番茄產品銷售額提升率可達30%。

蔬果供應商導入AI冷鏈運輸斷鏈預警系統,展開智慧運輸新篇章

蔬果供應商導入AI冷鏈運輸斷鏈預警系統,可降低冷藏商品失溫損壞比例並提升產品價值,更可利用自動預警過期機制,智慧化記錄空間溫度變化並精準監測物品存放位置。未來在冷鏈營運上,將佈建全新冷鏈服務通路,並多方應用冷鏈品質追蹤管理技術,建立智慧運輸的新篇章!

推薦案例

【導入案例】化身大型AIOT科技遊樂場 海科館華麗轉身好吸睛
化身大型AIOT科技遊樂場 海科館華麗轉身好吸睛

臺灣是一個海洋國家,你去基隆八斗子漁港或潮境公園遊玩時,是否順道去占地48公頃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探索海洋世界的奧秘呢為了讓更多人親近海洋科技,基隆海科館導入科技服務,將場館化身為一個大型科技遊樂場,讓大小朋友都樂不思蜀,充分發揮「寓教於樂」的功能。 歷經長時間的規劃,北臺灣最大的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於2014年元月開幕營運,館內以海洋教育科技為主題,號稱擁有全臺最大的IMAX 3D海洋劇場,主題具有獨特性、又擁有新穎的視廳設備,理應成為基隆知名的地標景點。然而,原先的展覽規畫以靜態為主,內容相當專業,與民眾互動不足,曾經前往參觀的遊客也反映展出內容有限且十分無趣,整體消費者體驗評價欠佳。 海科館不滿意的前3項為周邊景點連結弱、展示內容不吸引人、展示內容少 根據海科館的統計數據顯示,海科館遊客結構當地民眾與外來客的比重約為 64,其中外地遊客以北部居多;交通方式以開車與客運方式為主;出遊類型以家族、親子、朋友居多;逗留時間為 1至2 小時。 再深入了解,遊客感到不滿意的前3項分別為周邊景點連結弱、展示內容不吸引人、展示內容少等,館方分析可能的原因包括部分展示內容的呈現方式過於專業,讓民眾看不懂,以及缺發互動體驗的元素,讓參展民眾覺得無趣,停留的時間匆促而短暫。分析遊客的輪廓可以發現,由於基隆科博館主要客源有半數以上來自於當地民眾,外來客必須以開車或大眾運輸方式前來,來一趟並不是那麼容易,因此,場館與展覽的設計必須導入更多的互動性及趣味性,讓本地客願意一來再來,外地客的停留時間也能拉長一點。並透過科技服務將博物館特色凸顯出來。 經由經濟部工業局AI團隊之一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引薦,海科館就委託巨鷗科技協助解決場館無法吸引人的問題。 巨鷗科技初步訪談之後發現,許多遊客前往海科館,大多是受到海科館建築外型、周邊牆面所張貼的告示及懸掛的旗幟、或正在舉辦的活動所吸引;而遊客最感興趣的為 3D 海洋劇場,顯示內容以影音、實體景方式呈現較能吸引遊客。 七大AI科技導入 海科館帶動區域觀光人潮 巨鷗科技透過科技服務的導入,將占地48公頃的場域設計成AI語音導覽、尋寶解謎遊戲、AI展物互動活化、AI空間展館互動體驗、AI人流管控、Face AI互動式體驗、AI語音客服系統等7大服務,藉由AIoT物聯網以及雲端科技讓看展變有趣、不僅解決孩童靜態看展無趣的議題,並可提升雙倍學習效率,讓消費者對海科館的印象改觀,大大提升來客意願,也同步拉升區域觀光人潮。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導入AI語音導覽等七大科技應用服務。 巨鷗科技以改善海科館空間場域優化為目標,透過臺灣北部海濱鳥類特展的展覽背景為雛形,結合包括「人臉」、「肢體」、「人流」三大主軸,從提升功能的面向,來協助改善海科館對AI的應用。 在具體作法上,海科館及巨鷗科技首先針對場域內的特展進行篩選,先避免在已展出的展覽內進行水電工程、管路等相關建置,影響到展覽本身的觀看品質,轉而找出展期未到的場館先行導入,透過展覽本身的特點搭配一系列的科技服務進行導入。 在海科館內臺灣北部海濱鳥類特展施工內容與策展人討論,初步在展館入口處利用Bella X1做迎賓互動說明,接著搭配AI智慧導覽中文英文X1進行講解,搭配趣味性尋寶解謎集章活動-APP X1,讓民眾闖關,後續將鳥類特展內鳥種進行標本活化互動X1、甚至在展覽空間中導入AR之情境X1增添趣味性娛樂,最後在Face AI做人臉之互動測試臉部進行微笑打分數。nbsp 華麗變身後的海科館將成為親子最佳旅遊地點。圖海科館FB粉絲頁 海科館這套AIoT服務未來可延伸運用於各大展覽類博物館,甚至擴及到靜態美術館等地區,依據不同場域特點導入。同時也可透過政府專案及相關計畫推動,幫助農村再生,讓遊客不再只是去農村看看而已,添加趣味互動以擺脫對不同場域的刻板印象,應用服務範圍十分廣泛。

【導入案例】維繫遊艇王國美譽 嘉信遊艇導入國內第一套FRP複材超音波智慧檢測
維繫遊艇王國美譽 嘉信遊艇導入國內第一套FRP複材超音波智慧檢測

位在高雄的嘉信遊艇,成立逾40年,是台灣最大客製化遊艇業者,客戶遍佈美、歐、亞、澳各洲,為臺灣贏得「亞洲遊艇王國」的美譽。為了解決目前FRP船體檢測仍仰賴傳統方法如人眼辨識、敲打辯聲,耗時費工問題,嘉信遊艇首度將PAUT 陣列式超音波檢測運用於船體FRP複材上,並結合AI判讀超音波影像,發展完整智慧化解決方案,創造檢測業新興市場。 嘉信遊艇前身是嘉信木業有限公司,剛成立時是間位於高雄市臨海工業園區專營木材進口的工廠,1977 年開始進行遊艇設計、製造與銷售。企業第二代接班人,即嘉信遊艇總經理龔俊豪進入公司後,打破過往仰賴老師傅功力為主的製造模式,引進數位化製作,加快造船速度,船也愈做愈大,多年排行世界24公尺以上大型遊艇前20大製造商。並創下在一年內交付94艘遊艇的紀錄,為臺灣贏得「亞洲遊艇王國」之美譽。 瑕疵檢測確保遊艇品質 以AI取代人力效益高 為確保遊艇品質,瑕疵檢測相當重要。目前遊艇業採取的瑕疵檢測方式仍十分傳統,通常以手積層或是真空灌注製程方式製造船殼結構,藉由人眼或是敲擊法依敲打聲音頻率來判別瑕疵,需要人工耗費時間檢查,如有瑕疵須重工修補,接續執行噴佈膠殼作業。為便於檢測,船體必須分段施工,以24公尺以上大型遊艇而言,分段施工非常耗時耗力。 為縮短遊艇製程之速度,嘉信遊艇會先將船殼進行膠殼流程,之後再執行手積層製程,船殼製程有兩種複合材料試片結構,以遊艇54呎船殼來看,船殼中內含膠殼、芯材、纖維、樹脂,總厚度約為32公分plusmn01cm,與未含有芯材的FRP船殼總厚度約16cmplusmn01cm相差一倍之多。製程中偶會有玻璃纖維含浸不完全,或是玻璃纖維與樹脂間殘留氣泡等瑕疵問題發生,瑕疵的種類則包含樹脂不足、空洞、層離等,一出現瑕疵情況,船殼材料就供應不上,拖延遊艇交貨時間。 玻璃纖維船殼瑕疵種類示意圖。 為解決此一問題,嘉信遊艇與金屬材料產業以及AI科技產業三方專業技術的相互合作,結合金屬材料產業的超音波檢測專業技術與AI科技產業近年發展的AI技術協助解決嘉信遊艇瑕疵判別的問題。作法是運用相位陣列式超音波檢測技術至遊艇複合材料結構,進行FRP超音波試掃評估,瞭解遊艇船殼積層層數厚度與材料特性,依據超音波專業經歷,評估船殼結構適用的超音波探頭頻率等資訊,經測試以頻率5MHz且探頭寬度為45mm的探頭設備,能成功找出模擬瑕疵試片中的瑕疵位置及大小。 三方合作從陣列超音波評估、AI技術模型開發及實船實證應用,獲得瑕疵檢測解決方案。 檢測影像為超音波信號影像,影像依據超音波回饋訊號呈現不同色彩,透過YOLO演算法,建構自動識別瑕疵的部位的AI模型。若異常資料蒐集程度不足以訓練,則預計採用 CNN-based Autoencoder 演算法,蒐集正常影像資料進行訓練,建構異常檢測的AI模型。物件偵測YOLO模型的訓練將輸入具有瑕疵標註的影像資料,異常檢測模型則是輸入沒有瑕疵的影像資料進行訓練。 模擬缺陷試片對應相位陣列超音波信號結果 AI系統瑕疵檢測 可縮短15個月工期 加快50判讀速度 此套AI系統建構完成後,運用至嘉信遊艇實船54呎遊艇進行驗證,可有效解決嘉信遊艇瑕疵之問題,並可望藉由 AI 技術導入超音波檢測進行智慧化判讀,約可加快50之判讀速度,同時縮短15個月的工期,有效提升遊艇製程時程與品質的效益。 當臺灣遊艇發展朝向大型化、精緻化型態之際,帶來產業優化與轉型的機會,以及發展關鍵技術的契機。複合材料超音波人工智慧檢測方案之應用為遊艇業界首創,預計可吸引更多有檢測需求之遊艇廠商。 複合材料超音波人工智慧檢測方案有三大競爭優勢: 1 專業檢測經驗及數位化資料庫,便利製程管理與分析。 2 人工智慧AI自動判讀與辨識,快速辨識瑕疵,即時回饋給製程工程師。 3 高效率製程流程檢測,提供瑕疵修復建議,降低損壞率,強化複合材料強度品質。 導入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後,可優化遊艇製程流程,減少人力檢查樹速度,達到臺灣遊艇應用人工智慧之加值效應,擴大國際訂單量,讓臺灣遊艇持續在國際間享有盛名。再者,此一商業模式也擴散至複合材料相關之應用領域,增加跨領域市場使用率,預估將貢獻全台灣設備維修及非破壞檢測市場約新台幣14至20億元的經濟效益。

【導入案例】巨量遙測空間數據AI分析雲端服務平台 使衛星遙測影像順利落地應用
巨量遙測空間數據AI分析雲端服務平台 使衛星遙測影像順利落地應用

衛星遙測影像雖然可以讓地面景物無所遁形,然真正要能落地應用至產業面,還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人力。為有效解決客戶面臨巨量影像資料消化困難及消除跨領域用戶對衛星遙測影像處理的技術障礙等問題,興創知能研發「巨量遙測空間數據AI分析雲端服務平台」,作為智慧空間資訊跨域AI應用導入的新開端。 近年來,為了因應產業全球化衝擊,臺灣農業轉型持續走向科技化與精緻化,紛紛從微氣候衝擊、病蟲害防治等問題的解決,來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品質。為了精確掌握作物的生長環境、農業對於影像的使用,有了無限擴張的需求。 在早年UAV無人機尚未盛行的年代,人工田野調查是最基本、卻也最消耗人力的工作,有了UAV無人機的出現,航拍操作也許不太困難,但能拍的範圍受限,要精確地擷取空間資訊,還需要測量專業。此時,衛星遙測數據的使用可能就此跳脫過去使用影像資料的想像。 國家太空中心TASA資料倉儲服務 在近十年,現代衛星遙測應用技術的突破,數位地球成了全球資料採集的新趨勢、各國紛紛發展資料立方的影像倉儲技術,各國發展智慧農業成了最大的影像用戶之一,掌握作物的栽種分佈,就是掌握作物產量的第一步,有了免費的衛星遙測影像、強大的資料倉儲支援,以及團隊穩健的影像辨識技術,是加速農業轉型的重要支持。 運用衛星遙測影像數據 可加速智慧農業發展 然而,在過去,想透過衛星遙測影像來萃取大面積作物分布,也是困難重重,所需要花費的費用不說,若想使用免費的資訊,必須逛透國際太空機構的網站,在琳瑯滿目的衛星產品規格表中,審慎評估感測器規格、影像解析度以及再訪週期,找到適合的影像後,還得一幅一幅的看,去蕪存菁,接下來,動輒數百MegabyteMB的影像資料、連續幾十張的影像下載存檔,所用的電腦容量恐不堪負荷。 還有,當克服影像存取、備好資料後,接著必須開始確認下載的影像產品,哪些才是想要的波段,因為眼前看到的影像並不只是一個圖檔jpg或png,複雜的多光譜資訊、屬性欄位和座標資訊,光是確認正確的資訊,就耗費龐大心力。 而面對功能複雜的GIS套裝軟體,又是另一個麻煩的開始,複雜的影像前處理流程,以及缺乏彈性的機器學習套件,大幅降低分析資料的效率。好不容易做出作物辨識的結果,才發現可能已經過了圖資使用的黃金時期。上述複雜耗時的衛星影像處理問題,恰恰就是市場的痛點, 興創知能從傳統的機器學習擴展到現代的深度學習應用,研發在GeoAI框架下的「巨量遙測空間數據AI分析雲端服務平台」,為客戶突破這些空間資訊的魔鬼細節。 AI分析雲端服務平台流程導入前後之差異 興創知能表示,在我國國家太空中心TASA, Taiwan Space Agency的多年努力下,屬於臺灣的ODCOpen Data Cube系統也已打造完成啟動服務,與國際趨勢正式接軌,強大的倉儲技術讓使用者可以輕易的根據需求,擷取並使用特定時間與空間範圍的影像資料,倉儲收納了國際太空機構旗下的多個衛星影像資源,包含ESA的Sentinel-1每隔6日一幅、Sentinel-2每隔6日一幅,USGS的Landsat-7每隔16日一幅、Landsat-8每隔16日一幅,以及國內自有的Formosat-2每日一幅與Formosat-5每隔2日一幅。 以Python語言為基礎 興創知能開發衛星影像辨識工具 擺脫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套裝軟體的侷限,興創知能以Python語言為基礎,整合GDALGeospatial Data Abstraction Library,並考慮運算效率與平行處理,完成所有衛星影像處理與影像辨識建模所需的工具開發,包含座標系統與資料格式的轉換、網格與向量資料互動,以及資料內差與正規化等工具,都是以AI應用為考量進行設計,而部分常用的工具更以TronGisPy為名,打包為開源套件造福技術社群。 興創知能善用團隊對衛星遙測影像的了解,以及透過所蒐集的標記資料作物分佈圖資,預設好影像辨識建模過程,所需的訓練資料規格與資料集定義,套用事先完成的機器學習LightGBM或深度學習CNN框架,並讓整個訓練過程在Web GIS的介面中,提供使用者部分的彈性,自由篩選影像、確認時空範圍、選用模型與超參數調整。除了訓練模型的操作,也提供歷史模型的運用產出辨識結果,最終讓作物分佈的辨識結果展示在Web GIS圖台。 事實上,不僅只是農業才會有衛星遙測的應用需求,隨著各行各業為了提升企業全球性的競爭能力,空間資訊的智慧化應用也大幅度的出現在各種領域之中。舉例而言,擁有大量圖資的測繪業者,能夠透過AI分析雲端服務平台 ,收納圖資的同時也加速數化製圖的效率;在全球氣候劇烈變化與致災性地震風險之下,產業保險類別豐富,農業保險、金融保險或是災害保險,都與空間資訊脫離不了關係,透過遙測影像辨識掌握保險標的早已成為國際趨勢。 巨量遙測空間數據AI分析雲端服務架構